【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经济科学
主办:北京大学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ISSN:1002-5839
CN:11-1564/F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1.804688
被引频次:83062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CSSCI中文社科引文索引(2019-2020);统计源期刊(201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理论经济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发达国家技能形成制度的理论与案例分析基于政(3)

来源:经济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技能形成制度与制度互补。制度互补性是指同一制度体系内,不同制度之间所呈现出的一种互补状态,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技

4.技能形成制度与制度互补。制度互补性是指同一制度体系内,不同制度之间所呈现出的一种互补状态,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技能形成制度体系具有跨界特点,这一制度体系不仅包括经济制度、教育制度,还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因此,技能形成制度具有较强的制度互补性。例如,日本以企业内部为主的技能形成制度之所以能够稳定运行,得益于其与企业年资薪金制度和终身雇佣制的互补性。企业解除了员工在就业和薪酬方面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投资不易转移的企业特殊技能。在德国,制度互补更多地体现在国家层面,如德国工人的工资在欧盟并不太高,但国家社会福利覆盖面大,职业学校(部分时间制)免费,经过职业培训并获得行业认可的证书,职业前景预期稳定乐观。在德国,技能形成制度中的经济、劳动、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有着紧密的内部联系和很强的互补性。

5.技能形成中的国家介入。国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至少有三点,即劳资冲突和斗争的制衡器、提供企业外技能形成的公共服务、通过经济和就业政策促进技能形成制度的健康发展。首先,国家能够缓和技能形成中劳资双方的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其通过制定相关方可接受的“游戏规则”和“行为规范”,将劳资双方各自的选择空间约束在一定范围;引导建设性竞争,避免对方有过高要求和过激行为;必要时使用暴力工具。其次,通过提供企业以外的公共职业教育和培训,实行对企业内部技能培训的社会补充和替代。技能形成总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的。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工人入职前的文化水平,也提高了入职年龄,避免了童工现象。同时,工作技能有行业通用技能和企业专用技能之分,让企业包揽超出其责任与能力范围的全部技能培训任务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有必要进行合理的社会化分工。最后,繁荣经济和保障就业是国家的重要功能,而开发技能是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的核心内容,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日本的产业政策和产业教育政策紧密相关,其终身教育体系发轫于企业界的终身培训;欧盟的积极劳动市场政策就是加大失业救济金中技能培训份额的权重;美国近年来的制造业回归战略也与再技能化紧密相关。

国家是社会利益的总代表,需要主持社会公平和公正,而这取决于解决冲突时更多依赖社会的哪个部分,或者说,更倾向于效率还是公平。不同类型经济治理制度在协调中采取了不同手段,也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对此,协调性市场经济制度的实施效果更令人满意,特别是其对非市场治理机制的成功应用。德国著名的“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即是对协调性市场经济制度下不同阶层力量的利益政治行为协调特点的最好注解。

二、技能形成制度的典型案例

(一)制造业技能形成制度的典范——德国“双元制”

德国“双元制”体制闻名世界,是德国近代以来有组织的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双元制”嵌入的国家大体制,决定了德国技能形成体制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轨迹。

1.国家依靠行会完成学徒制的工业化过渡。德国强有力的协会制度、强制性商会以及自愿的行业组织和雇主协会在传统上一直发挥着关键的稳定作用。这一制度源于社团主义(Corporatism)传统,属于政治上的阶级调和主义。社团主义在历史上是一种政治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中,“立法的权力交给了由产业、农业、和职业团体所派遣的代表”⑧。历史上的行会是手工业企业的自治组织,是中产阶级的代表,在保护企业利益、维护经济秩序和学徒培养教化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工业革命的到来使行会受到自由市场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冲击,打乱了学徒制中的社会性等级秩序,导致师徒之间矛盾冲突不断,低技能化趋势在许多生产领域显现。这种情况曾在许多国家发生,多数国家任由手工业组织自生自灭,唯独德国对自由放任主义做了修正,并于1897 年颁布了《手工业保护法》,要求“通过赋予手工业行会准公共性权力,将学徒制拉回到行业组织的管理框架之中”⑨。《手工业保护法》在国家干预与行业自治之间的有效调适,挽救了德国学徒制,促使其顺利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型。

大工业部门的发展迅速引发大量技能需求,但雇用的技能工人只能靠手工业提供,其培训的设备条件先进且培训标准化程度高,但很长时期争取不到已被手工业行会垄断的考核认证权力,由此引发了两者的矛盾和竞争。在政府调解下,双方靠提高培训水平开展良性竞争,反而推动了企业内培训的标准化和制度化。这既为后来的学徒制现代化转型创造了条件,也为20 世纪30 年代双方联合进行学徒结业考核和认证奠定了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学徒与雇主间的可信承诺和雇主间的集体行动困境问题。


文章来源:《经济科学》 网址: http://www.jjkxzz.cn/qikandaodu/2021/0317/775.html


上一篇:跨文化衍生经济记中韩青少年文化交流亲子研学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